“臺灣硅谷”逐漸褪色 面臨發展尷尬 |
(發布日期:2006-11-10) 來源:
《中國電子工程網》
|
![]() |
|
|
曾幾何時,被譽為“臺灣硅谷”的新竹科學工業園作為臺灣經濟的輻射點,拉動了臺灣經濟的轉型與快速騰飛,也在島內掀起了“工業園熱”。近年來,新竹科學工業園卻逐漸走向蕭條,臺灣“行政院”近日更緊急叫停新的工業園建設,更為新竹科學工業園的前景蒙上陰影。
當局叫停工業園建設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隨著臺灣“行政院”斥巨資推動五大經濟旗艦計劃,曾經對臺灣重大經濟建設有指標意義的科學工業園區卻不斷傳出不利消息。面對多個縣市積極爭取設立新的科學工業園區,日前臺灣“行政院”要求,除已核準的12個園區外,暫緩開發其他科學園區。
盡管輿論及學者都強調,臺灣目前的科學園區并沒有達到泛濫的程度,“實在不需要限制產業聚集的形式”,但島內媒體也認為,近年來新竹科學工業園的尷尬處境不能不讓當局認真反思該怎樣走產業聚集的路
,叫停新園區建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曾經是輝煌的奇跡
作為臺灣高技術產業的搖籃,新竹科技工業園區在臺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論用什么樣的詞語來贊美都毫不為過。20世紀70年代,在臺灣經濟剛起飛時,當地靠的還是玩具和小電器等產品的來料加工。1976年,當時“主政”臺灣的蔣經國決定在新竹關東橋建設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工業園區”,從而拉開了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序幕。1980年12月15日,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的新竹科技工業園區正式成立。到80年代末,以新竹園區為半徑、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快速興起,使臺灣成為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微電子生產地,整個臺灣的產業結構也因此徹底改變。據統計,2001年,占臺灣總面積不到1/1000的新竹科技園區產值卻占到了整個臺灣工農業總產值的15%。與此同時,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竹園區也成為擁有292家廠商和10萬名從業人員、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臺積電、聯華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導體制造企業在此成長,全球80%的電腦主板、80%的圖形芯片、70%的筆記本電腦、65%的微芯片產自這里。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新竹園區也因停電而暫停生產3天,結果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價格因為擔心新竹科技園停產太久,整個半導體的價格甚至上漲了30%以上。
發展遇尷尬
不過,在最近幾年,新竹科技園的光景卻已是大不如前。一方面這種科學園區的模式已經遍布全世界,新竹科技園不再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單是臺灣就有臺中科學園區、臺南科學園區、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件園區等許多家科學園區的競爭,使新竹科技園遭到極為強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陳水扁上臺后,島內經濟持續低迷,大量臺灣高科技產業開始移師大陸,連帶著使新竹科技園本身也失去競爭力量。據一項“新竹科技園未來10年發展策略”調查顯示,近80%的科技園內廠商有意赴大陸投資,個人電腦廠商則已經全部離開臺灣。而人才的大量缺乏也令新竹科技園處于“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今年3月,新竹科技園區推出了2000多個職缺,卻只有1000人前去應聘,園內知名科技企業智邦科技甚至不得不因此暫緩興建新項目。一邊是人才緊缺,一邊卻是大量人才外移。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新竹科技園區,逾九成的科技人才不排除移居大陸。
此外,過分倚重硬件制造,缺乏鼓勵創新的商業文化,特別是小企業的成長空間受到擠壓,也是新竹科技園面臨的巨大困境。新竹科技園出現的“繁榮綜合征”,如園區內外交通擁擠,缺少停車場地;因土地稀缺,只能蓋高層公寓;附近地價炒得很高,很難再擴展,也使得科技園幾乎沒有發展的后勁。
島內議論紛紛
有臺灣經濟學者認為,新竹科技園曾經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也成為臺灣經濟困境的集中代表,新竹科技園的蕭條為臺灣經濟敲響了警鐘。
臺灣1111人力銀行大中華事業部總監傅方菁指出,臺灣業者熱切盼望當局在臺灣急需人才之際全面開放大陸人才赴臺,但當局長期以來卻一直在政策上設置種種限制。當局以“意識形態治國”卻要讓臺灣經濟與民眾為之付出代價。臺灣《聯合報》刊出題為“新竹科技園的疑與困”的文章指出,在全球信息產業的重點轉向軟件制造業時,島內的政客們卻因為忙于政治攻擊而拒絕為臺灣高科技產業的轉型提供幫助與支持,甚至把產業當作政治工具,使臺灣在世界經濟大潮中與先進趨勢漸行漸遠,僅此而言當局難逃罪責。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