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用戶名: 密碼 : 驗證碼: 點擊可刷新 免費注冊 | 申請VIP會員 | 固定排名 | 廣告服務
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首頁
PLC | 電機 | 變頻器 | 人機界面 | 運動伺服 | 控制傳動 | 自動化軟件
DCS | 傳感器 | 通信網絡 | 現場總線 | 數據采集 | 電氣開關 | 數傳測控
電源 | 嵌入式 | 儀器儀表 | 低壓電器 | 機器視覺 | 工業安全 | 工控機
模具 | 電線電纜 | 電子元件 | 成套設備 | 液壓氣動 | 制 冷
機床 | 電力能源 | 機械設備 | 石油化工 | 礦業冶金 | 水工業
物流 | 軌道交通 | 汽車電子 | 工程機械 | 輸 配 電 | 電 梯
產品 企業 供求 文庫
下載 視頻 招聘 期刊 會展 培訓 庫存 論壇 訪談 維修  
熱詞:嵌入式 傳感器 電源 主板 工控機 PLC 人機界面 變頻器
新聞首頁 行業動態 政策法規 企業新聞 展會報道 企業紀實 風云人物      
您現在的位置: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首頁 >> 新聞首頁 >> 詳細信息

通信設備制造業:新應用帶動新增長 
(發布日期:2009-6-12 9:46:41) 來源:中國電子報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確保電子信息產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國務院組織編制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簡稱《規劃》)。《規劃》強調,產業要抓住網絡和下一代互聯網建設的市場機遇,推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創新,以新應用、新業務帶動新增長,積極促進制造業發展。

  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堅持技術引進和自主開發相結合,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體系,產業鏈逐步完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涌現出了華為、中興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柱產業。

  2008年,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8460.1億元,占電子信息產業收入的13.4%;手機產量達5.6億部,占全球產量的50%左右,我國已成為全球移動通信終端的最主要生產大國;程控交換機產量達4583萬臺。

  2008年產品出口870.5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占電子信息產業出口額的16.7%。手機出口5.33億部,同比增長10.4%;出口額385.4億美元,同比增長8.27%,占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總額的7.4%。

  目前,國內產業在移動、光纖、集群通信系統等領域,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標準已開始商用,是我國在移動通信標準領域的首次重大突破,是國內通信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已經形成了一個包括接入網、核心網、終端、以及測試儀表、配套設備、測試環境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從全球來看,通信產品呈現寬帶化、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發展方向,市場需求空間依然旺盛;企業兼并重組步伐加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新業務、新應用層出不窮。面對產業發展新形勢、新挑戰,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等深層次問題更加凸顯,產業升級轉型面臨較大壓力。

  受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發展放慢影響,國內制造業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2008年,主營收入低于全行業增幅8.2個百分點;手機產量增長僅為2%,增幅下降12.2個百分點;程控交換機產量增幅下跌14.9%。今年1-4月,制造業完成銷售產值2375.87億元,同比下跌5.2%;手機產量17127.1萬部,同比下降5.6%。

  通信產品出口明顯減緩,2008年同比增長13.4%,比2007年增幅下降約10個百分點以上。2009年1-4月份,產品累計出口221.66億美元,同比下降14.7%。其中,手機產品出口102.59億美元,同比下降9.95%。

  《規劃》實施的重點內容

  我國制造業是典型的外向型產業,70%左右的產品出口國外,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對產業本身及電子信息全行業的穩定增長帶來嚴重影響。實現產業調整和振興必須在穩定出口的同時,努力擴大國內需求,發揮國家網絡基礎設施升級的帶動作用,以新應用和新需求帶動產業的新增長,夯實產業發展后勁。

  為此,《規劃》明確提出以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的建設為契機,加速制造業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落實擴大內需政策。以第三代移動通信網建設為契機,加強設備制造企業與電信運營商的互動;加強相關標準制定,帶動國產通信系統設備、終端、芯片、關鍵元器件產業的快速發展,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以規模應用促進制造業發展,實現規模化商用。在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中,加強設備制造企業與電信運營商的互動,推進產品和服務的融合創新,以規模應用促進行業發展。建立內容、終端、傳輸、運營企業相互促進、共贏發展的新體系。同時,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個人消費市場、行業應用市場,通過實施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以及信息技術應用帶動產業發展。要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及其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大工程實施的契機,帶動通信產品以及相關服務發展,引導國內企業互相配套。

  二是加強研發與產業化投入,突破關鍵技術,增強企業競爭力。加快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下一代互聯網和寬帶光纖接入網建設,開發適應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特點和移動互聯網需求的新業務、新應用,帶動系統和終端產品的升級換代。開展、4G、NGN(下一代網絡)、NGI(下一代互聯網)設備研制,突破中高端設備,實現國產設備在下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網絡中的規模應用,打造、TD-LTE、4G及下一代網絡國產制造和服務產業鏈。支持IPTV(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服務業發展。

  三是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拓展中南美洲、東盟、非洲、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鼓勵企業“走出去”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建立境外營銷網絡。拓展與國外政府、企業間的合作,大力推動等標準技術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和商用。支持企業優先收購國外先進技術和核心專利,引進海外高級人才和營銷渠道。

  四是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實施“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制具有海量通信能力的新一代寬帶蜂窩移動通信系統、低成本的可廣泛覆蓋的寬帶無線通信接入系統、近短距離無線互聯系統與傳感器網絡,掌握關鍵技術。加強移動通信等領域的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繼續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大力推進后續演進技術及4G標準的制定和產業化進程。

  五是以“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新跨越”和“下一代互聯網應用”重大工程為契機,帶動制造業發展。

  “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新跨越”工程要全力推進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的研發及產業化,建立終端和系統研發工程實驗室和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移動基站、系統設備性能,提高產品質量;研制多功能、多模TD終端產品,開發終端操作系統、應用開發平臺等核心軟件,開發終端多媒體芯片軟件,支持移動多媒體業務應用,滿足網絡建設和商用的需要。指導生產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實現2G到的生產線轉型。開展TD-LTE后續演進研究,開發系統設備試驗樣機和關鍵技術驗證。發展基于的特色業務,帶動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和創業機會。

  “下一代互聯網應用”工程重點進行下一代互聯網體系架構和相關網絡協議的研究開發,重點推進以IPv6、IMS(IP多媒體系統)為核心的多媒體業務網技術、高性能多業務承載網技術和端到端網絡QoS保障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攻克關鍵技術,完成基于IPv6的高速互聯網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為實現IPv4向IPv6轉移做好產業準備。發展無線寬帶接入和光纖接入等多種寬帶接入技術,研制相應設備,推進寬帶無線接入網和寬帶光纖接入網建設,解決寬帶接入“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推動我國自主標準WAPI(中國無線局域網安全強制性標準)的實施。形成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產業,在網絡設備制造、互聯網軟件生產以及互聯網服務方面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大幅提高國產網絡設備的市場占有率,使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產業具備核心競爭力。

  《規劃》的全面實施,以及網絡建設、家電下鄉、信息化建設等工程的深入開展對需求的增長,將給制造業帶來新的機遇,促進通信產業平穩快速發展。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企業新聞 更多
· 皮爾磁:強強聯合,共話氫能安全...
· 皮爾磁:安全門系統進入“小而美”...
· 皮爾磁:為“功勛”壓機注入現代安...
· 皮爾磁攜手德爾格共話氫能生產與功...
· 皮爾磁:以市場為導向,定義安全自...
· 皮爾磁:讓工業燃燒器更加安全智能...
· 皮爾磁:當機械安全遇上工業信息安...
· 皮爾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臺能帶來...
  產品新聞 更多
· 皮爾磁:IO-Link Safe...
· 皮爾磁:急停按鈕PITestop...
· 皮爾磁:安全速度監控的全能戰士...
· 皮爾磁:一把“小門鎖”,輕松拿捏...
· 皮爾磁:安全與可持續性相輔相成...
· 皮爾磁:IO-Link Safe...
· 皮爾磁:模塊化安全繼電器功能升級...
· 皮爾磁:安全光幕的“人貨區分”功...

廣告服務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分類索引 | 服務條款 | VIP會員服務 |《電氣自動化企業大全》| 版權聲明

客服專線:0898-68552405     媒體合作QQ:910167442
中國電子商務服務聯盟成員單位 瓊ICP備
中國電氣自動化網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