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與突圍之路研究
|
(發布日期:2008-1-9 12:57:32) 來源:CRM.軟件應用 |
![]() |
|
一方面是國內對自主技術需求的巨大市場,一方面是來自海外的強勁對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內信息安全企業該如何獲得應有的利潤和市場?對于這一問題的求解,專家認為,需要從信息安全產業的產品、市場、技術及其發展歷史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從中尋找出一條國內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與突圍之路:在方向上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在戰略上放棄正面戰場,在戰術上以創新為本。 受到信息安全市場迅猛發展的推動,我國萌生了一大批信息安全企業,甚至許多國營大中型企業也紛紛投身到信息安全產業中來。在目前的大好形勢下,許多企業可能會被媒體的宣傳帶入信息安全領域,然而由于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和產品,使許多安全企業不能得到應有的利潤和市場。因此,不少企業開始懷疑信息安全是不是一種泡沫,也有些企業開始猶豫并退回到其他領域。 我們認為,原始的信息領域利潤空間巨大,信息安全產業將是我們沖擊信息產業的一條光明大道,是最不能放棄的光明產業。從信息安全自身的發展趨勢來看,信息安全有著潛力巨大的市場。據IDC預測,2007年全球信息安全市場總額將從2002年的639億美元增長為1188億美元,其中硬件、軟件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將分別為32.4%、34%和33.6%;亞太區信息安全的市場規模將從2003年的37億美元增長為2007年的83.4億美元,而中國信息安全市場則從2億美元增長為6.7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34%,遠遠超過整個亞太市場22.9%的年均增長率。 縱觀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的發展,信息安全產業已經深入到諸多領域,包括我們熟知的密碼技術、認證技術、防火墻、IDS、操作系統和無線安全等,但我國信息安全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相對于國際廠商卻一直處于弱勢。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微軟、Intel、IBM、Cisco等國際巨頭的技術壟斷。雖然在密碼等特殊安全領域,我國的國有技術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更多的安全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簡單依靠對國外技術的拷貝已經不能獲得市場和更多的利益了。 與企業發展和贏利面臨困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對自主技術需求的重大缺口,特別是那些關系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信息領域。一方面是對自主技術需求的巨大市場,一方面是強勁的競爭對手,我國的信息安全企業該何去何從?這一問題不僅僅關乎個別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關系到我國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沒有信息安全產業的保駕護航,信息產業也必將舉步為艱。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發展的軌跡,從中尋找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與突破之路。 看清安全產品的方向 信息安全技術是服務于信息系統的技術,看清信息技術的發展,才能找到信息安全技術與產品的未來。目前信息技術向著多樣化、網絡化、移動和小型化的方向發展,并逐步深入到從政府辦公到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隨著網絡的鋪開,網絡帶寬和網絡備份已經不是問題,數據大集中就成為未來十年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而數據大集中的安全問題就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有專家預測,在未來的十年內,移動PDA設備將迅速增長,移動商務要超過基于固定網絡的電子商務;無線計算機網絡將迅速普及,無線網絡也將無處不在;新的主流操作系統可能出現并與微軟進行競爭。而安全技術和產品也會跟著這些信息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著。 從多年的發展和當前的現狀來看,信息安全技術本身也有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和趨勢: 1.可信計算技術、PKI技術以及基于生物特征的識別技術是信息安全技術的主流。在未來的幾年內,生存技術、風險分析和管理技術、安全服務、綜合型安全產品、無線安全技術等也可能會成為主流。 2.安全技術開始與其他技術進行融合。量子、DNA等技術進入密碼領域,而成為密碼技術中的神話;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成為攻擊發現的重要手段;生物識別、DNA識別技術成為認證技術中的優秀選手;以密碼技術為基礎的PMI被稱為信息系統授權管理的基礎設施;行政管理方法和物理隔離手段成為信息安全的重要戰場;甚至間諜也來到信息安全領域,號稱是Social-Engineering。 3.安全技術本身也在融合。防御系統由簡單的防火墻向VPN、電子郵件網關、防DoS網關和網絡攻擊防御系統綜合邁進。事實上,安全技術本身的融合已經出現了具體的產品形態和市場。援引IDC的預測,“全球的信息安全領域正出現一個新的細分市場,這就是統一威脅管理(UTM),這類新型設備將成為未來信息安全領域的主流設備”。統一威脅管理就是將企業防火墻、入侵檢測和防御以及防病毒結合于一體的設備。 2003年全球只有7個UTM廠商,而在2004年,這一數字擴大了2倍。2002年,UTM的整體銷售額僅有4000萬美元,而2003年超過了1億美元,增長率超過了160%。因此,IDC認為,這個市場非常具有潛力。按照IDC的預測,UTM市場到2008年時,將占有整個信息安全市場的半壁江山,達到57.6%。(如表所示) 4.當全方位的防御技術仍不能獨當一面的時候,監控技術就成為了Internet安全的主流。流量監控、內容監控、病毒監控、人員操作監控等成為企業和政府用好Internet的基礎安全部件。監控不僅成為一種維護企業網絡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種針對濫用的威懾力量,在近階段會成為企業網絡安全的新寵。針對核心系統的安全,防御、監控、備份與入侵容忍技術都布置在一起協同工作。 例如,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多、網速越來越快,網絡的安全如何保證,如何御黑客于國門之外?P2P的廣泛流行,計算機之間交換信息、數據共享將變得非常便捷,這也讓我們更難控制網上的行為。同時網絡連接的各個終端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未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通信設備、信息家電等等都要上網。網絡上連接的不是幾個億的設備,而是10億、百億乃至千億個設備,這將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在未來可能需要對整個網絡進行監控。 5.信息安全技術體系逐步形成和成熟起來。具體包括:密碼技術,認證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網絡安全技術(包括防火墻、VPN、入侵檢測、防病毒軟件、抗DDoS攻擊技術等),系統安全技術(包括硬件平臺、數據庫、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等的安全保護技術等),信息安全管理技術,信息安全產品和系統的評測技術,信息安全服務技術等。由于信息安全服務技術已經成為綜合各項技術的一項軟技術,在未來的安全市場中肯定會占有一個較大的份額。據Gartner統計,2005年信息安全軟件和事件管理軟件/應用市場增長了32.2%,達到2.88億美元,其中CA以17%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看清安全產品的方向是安全企業應該努力做到的。正是由于安全技術的交叉融合,企業很難自己決策安全的系統和方向,要通過咨詢專家和了解用戶,預測到未來的信息世界發展方向。看清方向不能簡單靠自己,要依靠專家,依靠專業咨詢機構,當然自己也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比如嵌入式系統、手機操作系統等,就對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很高。 放棄正面戰場 即使是中國的大中型安全企業,當面臨微軟和Intel這樣的企業時,不論從投入還是市場占有率上看,都是極其微弱的游擊隊。也就是說,在信息世界我們幾乎沒有自己的地盤。只要你的產品敢與微軟競爭,微軟一定有能力把你趕出去。如果微軟開始銷售他們的殺毒軟件,世界上所有的殺毒公司將基本沒有活路。 憑借我們現有企業的實力,與國際大公司正面作戰,有一定的困難。把不足的資金和人力投進去,可能什么也收不回來。 正如毛主席帶領紅軍走農村路線一樣,我們的信息企業也可以暫時放棄正面的正規戰場,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路。殘酷的正面戰場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Web服務器系統等。這些系統可能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我們的投入,我們的市場都不可能敵過微軟,敵不過Intel。然而,我們可以從安全入手,從中文處理入手,從外設和配件入手。 工業控制軟件、工業控制用專用操作系統、家電系統、PDA軟件、小型設備、新型的計算機外設等都是我們可以占領的“農村”。只要我們的企業能夠逐步牢固地占領這些目前還不太掙錢的領域,我們就有機會爭得更大的市場空間,通過技術和產權的壁壘,把強大的競爭者逐步驅逐到門外去。 當前,反病毒軟件市場已經相當成熟,2005年業界前三大廠商瓜分了全球86%的反病毒軟件市場,其中Symantec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達53.6%。McAfee和Trend Micro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8.8%和13.8%。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Panda Software在2005年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僅有3.2%,但在歐洲中小企業中的使用率較高,使得它的增長速度高達23.9%。可以說這正是我國信息安全企業的發展方向。 沉淀自主知識產權 沒有創新,就沒有企業的未來。然而,目前我國的基礎仍舊是以跟隨國外企業為主。我們沒有自己的主流芯片,沒有自己控制的核心主流技術。那些以外國技術為主的服務和代理公司確實能夠掙到很多利潤,也給中國政府帶來了足夠的稅收。然而,這些企業的前途卻不是自己的,它們的發展實際上給有創新的企業帶來了壓力和競爭,當然也有先進的管理和運作方法。但我們覺得,中國的企業不應該參與這樣的事業,更不應該以這種簡單的事業為主要方向。 大中型企業應該高瞻遠矚,投入到有特色的大項目中,而不是跟在別人后面跑。長效投資是長期生存的重要保證。當然,這樣的方向可能沒有代理銷售有利潤,但作為有戰略眼光的大中型企業不能僅僅只看到眼前利益。比如3G企業,我們很多企業喜歡跟隨,而這種跟隨確實能夠在近期為企業帶來效益,但最終結果只能是受制于人。我們也希望國家和政府投資支持有思路、有創新、有自主產權和想法的方案,而不是投資給那些僅僅能用外國的產品把事情做好、做成的企業。 沉淀自主知識產權是保護我國信息安全產業健康發展,保障信息安全企業利益的重要舉措,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百度、3721等企業能夠從中文處理入手贏得市場和利潤,靠的是自主創新。如果我們有一大批這樣的企業,我們才可以說有了自己可以控制的產業,否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